近日,學校人文與傳媒學院教師雷家瓊的學術論文《清末民初遺產稅的引入》在《中國社會科學》2020年第12期刊發。該文是作者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“近代中國遺產稅制度的建立及其運作研究”的階段性成果,全文近3萬字。
通過爬梳檔案、日記及當時報刊等多種資料,該文首次還原了清末民初遺產稅引入中國的歷史,并分析了籌設活動之所以未取得實質進展的原因。“遺產稅”這一海外稅制主要通過兩個渠道,是以新知識與新稅種交纏的形式引入的。第一個傳播渠道為清末走出國門的駐外使節,他們將海外新稅制消息傳遞給清政府,對其相關財稅改革起到重要助推作用;第二個傳播渠道為外國人在華創辦和國人自辦的中英文報刊,這些大眾傳媒發表的消息和論述進一步擴散了遺產稅的稅收理念,為該稅制在中國的籌設準備了一定民眾基礎。清末民初遺產稅引介和傳播的重點是西方遺產稅收入的豐厚,這種傳播特點對陷入財政困境的清政府和北洋政府產生重要影響,引發了一系列的籌設活動。該文將遺產稅籌設活動上推至清末時期,為學術界對清末新政內容的認知增添了新的維度。文章進一步分析了這些籌設活動不了了之的原因,指出當時中國不具備開設遺產稅的社會經濟條件和技術條件;稅法制度的實施無法脫離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傳統;僅僅看到遺產稅在外國的稅收成效,不顧及中國的特殊國情和傳統,自然難以擺脫難以落到實處的困境。該文總結了近代中國財政實踐的經驗與教訓,可為新時期中國的財政賦稅改革提供歷史借鑒。
晚清民國是中國學習并移植西方稅制的重要時期。多種西方稅制,如遺產稅、印花稅、所得稅、遺產稅、營業稅等,均在晚清以降被引介入華并開始征收。中國傳統稅制向現代稅制嬗變的重要因素之一,即為西方稅制的引介。不過,這些稅制最初的引入向為學界較為薄弱的研究內容。遺產稅是近代中國移植西方稅制的重要一環。研究遺產稅在清末民初的引介和籌設,對近代中國財政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。
《中國社會科學》被學術界譽為中國最高水平的綜合類人文社會科學期刊。這是學校歷史學科教師第二次在該刊發文,是寧大建校以來的第四次,反映出學校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建設取得了新的成績。